2009年1月5日

牛棚演出日誌:從華麗舞台回到空的空間




牛棚演出日誌:從華麗舞台回到空的空間

澳門演出後第二天,馬不停蹄,回到香港,《NSAD無異常發現》便要開始牛棚演出的裝台工作。今次,我們選擇了先在澳門的文化中心演出,然後才回到牛棚自己的場地再演,主要考慮的是時間因素。如果先在牛棚演出,一方面距離劇季(一)太接近了,另一方面也可能不夠時間排練。今年前進進的節目非常緊密,我自己三月演完劇季(一),四月初立即要開始寫《NSAD無異常發現》的劇本,四月尾開始排練,六月初便演出,我也擔心自己快要變成一部工作機器。
澳門文化中心的小劇院,雖然名為「小」,但其實比香港的上環或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還大。舞台的空間完全是一個傳統鏡框舞台的格局。由於落成不久,設備亦相當精良,從這樣專業和正規的劇院回到牛棚,真有一點恍惚的感覺。彼得布祿克說過,劇場只是一個空的空間,只要一群人把想象投射在一個甚麼也沒有的空間內,空間即劇場,劇場即誕生。但要真正實踐這種非物質性的劇場理念,卻絕不容易。演員和後台工作人員習慣了正規劇院的設施,回到牛棚這樣簡陋的場地,即使大家都明白到小劇場的特色和限制,但還是需要在思維上和工作方式上進行必要的調較。

在澳門的演出裏,不少佈景設計和燈光設計的巧思,如漫天的紙船、發光的裂縫、傾斜的桅杆、透視的船帆等,在牛棚劇場都無法重現。事實上,這些構思其實跟大劇場所追求的封閉式幻覺美學緊密相連,而這種幻覺美學卻往往與小劇場的特性相悖。所以回到小劇場,不僅不能沿用這些設計,而且應該朝另一個方向發展。而這個方向簡單來說,就是彼得布祿克所強調的「空的空間」,一種寫意的美學,不完全呈現的簡約風格。

沒有精巧的聲光和華麗的布景,我自己反而有一種更貼近創作原意,更能聚焦在演員身上的感覺。今天從早到晚,看著後台工作人員、設計師、演員們,在狹小的牛棚劇場內忙碌地組景、裝燈、走位,在有限的空間內移形換影,人人親力親為,休息時吃著演員買回來的芒果糯米滋,其中的汗水和閒適,是正規劇院製作所無法比擬的。









(牛棚演出日誌:明天待續)

上載於Wednesday, June 07, 200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